浙江外国语学院教师教学发展中心

新闻播报

【在线教学大家谈】第十六期:《西方文明史》课程在线教学探索

编者按:

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落实好中央部署和教育部、浙江省要求,根据《教育部应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疫情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关于在疫情防控期间做好普通高等学校在线教学组织与管理工作的指导意见》(教高厅〔2020〕2 号)、浙江省教育厅和学校防疫工作领导小组相关要求,落实我校2019-2020学年第二学期在线教学工作安排,我校积极推进在线课程教学培训,同期推出“在线教学大家谈”主题栏目。此栏目将邀请具有建课经验的优秀教师将陆续分享他们的建课心得和教学感悟,以同伴互助的方式给老师们一些参考,助力我校老师顺利建课,增强在线授课的信心。


讲授《西方文明史》这一门课程虽已有两年余,可当二月里得知要把这课程搬到线上时,我的第一念头是:线下三重愁才下眉头,又将线上翻倍攀心头……

  因为,自决定在学院开起西方文明史课的那一日,我心里就有了“三重愁”:

  一愁:如何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

课前,曾经用访谈的方式了解学生对该课程的想法,反馈如下:

语言专业的同学(尤其是低年级的),一听到“西方文明史”课程,第一反应:副课吧?第二反映:这是中学学过的世界历史2.0版本吧?我刚高考完不久啊,怎么大学还要再背一遍?

所以,也不难理解每学期文明史第一堂课前,我走进教室,学生看我的眼神总是黯淡且神伤的,那样子仿佛在说:“历史老师又来了。唉,我讨厌背历史。”

  二愁:如何在极度有限的教学时间里能够 “主干清晰而枝叶婀娜”地组织教学内容?

西方文明跨时长,覆盖的区域颇广,内容可称包罗万象。课时又偏偏很少。要在有限的教学时间里让学生有一条清晰的主线,并且还要内容丰满,使得学生收获和中学世界历史课完全不同的知识,极大地拓宽他们的视野,且直接 benefit他们的语言学习、文学文本阅读、翻译,跨文化理解等,着实是核心挑战。

  三愁:学生学得是否走心?能否真正达到《国标》要求的人文素养的提升?

西方文明史在《国标》中属于人文通识课,其核心目标是要提升学生的人文情怀及素养。而素养和情怀的提升,不仅关乎知识,更多关乎一个人的情感领悟力、审美力和批判性思考的能力等诸多方面的提升,要把这些纬度渗透入教学之中,而且,还要思考其评价方式,有效评价这些纬度的教学效果,的确也是个难题。    

好在几轮课下来,通过反思修正和持续改进,课程脉络越来越清晰,细节也越来越完善,第二重压力算是小了很多。兴趣和人文素养的层面,似也收效不错。在评教系统中常看到学生反馈“喜爱这课程且收获颇丰”,“视野、审美力及思考力都得到提升”,“大大开拓了视野”等等。可仔细回想:学生说的这些收获,一半和教学内容的设计有关,另一半,则和线下课堂能给学生提供的现场感有关。所谓现场感,在西方文明史课上的视域中可做如下解:让学生恍然觉得自己仿佛置身遥远时空里的现实情景中,直面某种现象带给自己的震撼,比如古埃及的墓室,古希腊的剧场,柏拉图的学园,伽利略的审判现场等等。而其营造则基于三种因素:1)教具的辅助,比如雕塑,画像、画册,最起码也得有投影仪上大幅面的影像,以此营造基本环境;2)教师调动丰富肢体语言的叙事引领(能看的见脸上表情,能看得到肢体语言,并且随时和学生有眼神的交流),带学生慢慢入情境;3)恰如其分地思想袭击:教师在大家渐渐入情境的关键时刻突然抛出一个值得沉思的问题,将他们引向更深的探索。而究其本质,是对学生共情的引发,进而影响其心灵和思考。

西方文明史课的在线教学,没了线下的这种现场感,旧日的“三重愁”大抵会演变成“新三愁”吧?

a) 如何在线上让同学们一开始就颇有兴趣的投入学习中?

b) 在线教学很难实现“即时即刻”的督促和引导,那么丰富的教学内容如何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让他们调理清晰地理解?

c) 没有了现场面对面交流,如何在线上做到“潜移默化”,提升他们人文素养的目的?

 况且,在线教学还需要考虑如下三个基本问题:

d)提供完整的知识脉络;

e)建立有效的督促学习机制;

f)及时的师生交流与反馈以确保学习效果。

带着对如上诸多问题的思考,开始了西方文明史课的在线教学探索。我把该课程的在线教学分成了三块:超星课程,线上云课堂以及问卷方式的互动。如下图所示:

一、超星平台课程

目前,这是完成西方文明史课程知识传授的最重要基地。

首先,超星平台提供的目录框架甚好,刚好可以完成西方文明史课“主干清晰枝叶婀娜”的最直观呈现,解决了问题d(提供完整知识脉络),也为问题 b(调理清晰地理解教学内容)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其次,充分利用超星平台甚为强大的页面编辑功能, 让图、文、精讲视频(核心知识点)、辅助教学视频(核心知识点的拓展、延伸)、教学任务(问答或讨论)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且脉络清晰地呈现出来。这种方式一定程度上再现了线下学习的现场感,超星丰富的呈现方式让学生的学习犹如阅读一本有意思的书籍,会更有乐趣,也更乐意探索,切实地保证了问题 b(繁杂的教学内容条例清晰地呈现)的解决,并且也为问题 c(潜移默化提升人文素养)提供了可能的情景。在建设页面的过程中,突然发现:从前信息量庞大的教学内容和紧迫课时之间的矛盾,突然被建设线上课程这件事给大大缓解了。

再者,超星界面提供的学习数据统计功能、章节测试功能等起到了检查督促的作用。对于西方文明史课来说,超星平台页面范围内的问题 e (督促学习机制)也就解决了百分之七十,剩下的百分之二十,我通过定期查阅课堂笔记来弥补。

二、线上云课堂教学

有超星平台的知识传授为基础,线上教学就有了相对充分的师生互动空间。

钉钉视频会议、聊天区讨论都是和学生交流的好方式。同时,也可将同学们的讨论结果截屏分享,以促进大家更深刻的思考。

目前设定的讨论有两种:(1)基础讨论。提前将讨论主题公布于超星平台,要求学生课前回复,作为课堂进一步深化讨论的基础。之所以提前公布基础讨论题,一来留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去思索,也许还能促使他们阅读更多的资料;二来也给予学生独立思考的契机。避免了课堂里常发的“直觉带跑”事件(听了一个学生的观点,会跟随一大群的附和者,接连跟着回复+1,+1,+1……而且,钉钉还设置了某些表达的便捷+1功能……)。(2)深入讨论。在云课堂里,对他们的基础讨论做点评后,抛出一个延深问题让他们现场思考。有了之前问题的思考基础,他们更容易各抒己见,表达优质观点。对于西方文明史这类人文素养课来说,很多问题是没有统一答案的,我希望他们能多纬度思考,看到更多的可能。

   期待与学生的这一段“云课堂相会”对解决问题 c (潜移默化提升人文素养)能产生效果,待检验。而对于解决问题 a(去掉惯性认知,带着期待投入学习),从近期学生主动的私信反馈看来效果还不错,但也需要继续努力。关于云课堂的e(学习督促)问题 ,就本周教学的感受而言,钉钉系统较为强大:(1)择时视频会议可以帮助教师把握学生云出勤情况;(2)可用消息的“未读人数”及“未读名单”把握课堂出勤,并及时调整授课节奏;

(3)教师发布于群内的视频、语音、文档等资料,学生是否打开查看都会有直接的记录。

三、问卷反馈

一定频次的问卷反馈是在此特殊时期的师生情感交流的又一方式。第一次课前我发了问卷,目的是想了解学生前一阵基于超星平台学习的感受及建议。看过了他们提交的内容,顺手写了个“来自乐老师的问卷反馈”,把他们提的建议及问题分为九个,然后一一回答,在第一堂课时反馈给他们,学生很开心。我决定把这种方式坚持下去,按一定频次使用,也算是解决问题 f(师生交流反馈以确保学习效果)的一种尝试吧。虽然暂时不能面对面交流,我希望他们的心里觉得自己的需求还是被老师注意且重视的,老师愿意和他们一起把课程学习变得高效且美好。

以上是目前的一些粗浅的探索和尝试,受教发中心邀约跟大家交流探讨,仍有很多不足,希望能在后续的建课过程中慢慢改进。这些天来,看到同事们拿出十八般武艺各显神通,看到自己加的学生QQ 群或钉钉群里跳出来种种精彩,经常有着想进群去欣赏同事们上课的冲动。想到在2019级英语语言文化学院开学典礼上跟学生提到的 a blessing in disguise, 特殊的时日,看到同事们和学生们都极其努力的样子,忽然对这表达的深意懂了更多。


作者简介:

李乐,博士,浙江外国语学院英语语言文化学院教师,研究方向:中国典籍英译,中西文化比较及文学翻译。曾获国家留学基金委资助赴英国曼彻斯特大学人文学院翻译研究中心学术访问。在校主讲课程:西方文明史、典籍翻译、文学翻译鉴赏与实践等。参与浙江省级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项目1项,浙江外国语学院校级教学改革项目1项。获得浙江外国语学院“睿达奖教金”优秀奖、“老师爱学生先进个人”称号、“师德标兵”称号等奖励,获浙江外国语学院青年教师教学技能大赛二等奖2项。2020年1月获浙江外国语学院第七届教坛新秀奖。



⇐上一篇:【在线教学大家谈】第十七期:基于“学习通+钉钉/QQ”多平台的实践教学设计分享 ——以《饭店餐饮管理》课程“吃播”教学为例 下一篇:【在线教学大家谈】第十五期:基于“超星学习通+直播课程”的在线教学探索与实践⇐